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前沿视点_时势时话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探论

    李昕玥;王海成;

    国家安全教育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的重要命题,也是我国于当前历史定位的关键考量。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承载着完善国家安全治理体系、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战略和培养现代化人才多重价值。目前,我国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在工作机制、内容体系、方式方法和教育队伍等方面仍须优化,应着眼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叙事逻辑和实践要求,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载体等予以优化,着力培养兼具国家安全观念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2025年32期 No.1016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网络爱国“后真相”现象的危害、生成及其应对

    叶炜鑫;汪勇;

    在“后真相”时代,网络爱国呈现片面真相横行、真相需求让位与真相界定缺失的“后真相”现象,引发爱国主义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理论认同困境。这种网络爱国“后真相”现象的形成,是心理逻辑、规训逻辑、理论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网络爱国“后真相”现象,需要多头并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爱国主义真相与事实相统一,转变网络爱国主义传播范式,完善网络爱国主义保障机制。

    2025年32期 No.1016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前沿视点_新区新路

  •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重逻辑

    汪慧英;李艳萍;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应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高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确立课程地位,制作微视频;明确专业本位,讲好微故事;关注时代站位,设计微案例;突出创新定位,分享微感悟:由此开发“四位四微”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资源。运用数字技术精准赋能,从精准分析、精准供给、精准施策、精准管理、精准评价五个维度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温度、厚度、高度、深度、效度,构建“五维五度”数字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实现数字思政育人全过程、影响全方位、传播全效能,实现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育人目标。

    2025年32期 No.1016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教学数智治理的概念诠释、现实问题与推进策略

    荆敏;曲铁华;张博;

    当前,学界关于教育教学数智治理的概念诠释整体上形成了数据安全界定、技术赋能界定、场域整合界定的学术观点。结合现实考察,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数智治理在促进治理主体跨时空互动、提升循证治理力、优化精准治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是,教育教学数智治理在治理安全、治理正义、治理衔接、治理形式、治理能动性方面存在现实问题。教育教学数智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治理结构、凝聚治理动能、完善治理机制层面来推进。

    2025年32期 No.101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堂内外_立德铸魂

  •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目标指向·有利条件·内在机制

    李娟;袁黎;

    大学生历史自信是其对国家、民族历史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整体认同的情感态度与精神状态。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为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史实支撑及方法论基础。高校思政课主要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历史认知、塑造大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大学生的历史担当以坚定大学生的历史自信。可见,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先锋力量,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历史自信旨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定“四个自信”,增进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

    2025年32期 No.1016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劳动教育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探析

    陈惠珍;张伟;刘建华;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工匠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培养青年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劳动精神。青年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教育,能够锻造自立自强、敬业奉献、诚实劳动、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珍惜劳动等优良劳动品质。

    2025年32期 No.1016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堂内外_课程建设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牢牢把握政治认同教育

    李超民;周雯;

    政治认同教育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破解政治认同培育困境、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依据个体政治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政治认同教育目标层次可定位为:小学阶段重在构建政治认知基础,启蒙政治情感;中学阶段重在形成理性政治态度,丰富参与实践;大学阶段重在塑造政治信仰与行为,增强使命担当。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应牢牢把握政治认同教育,着力统筹一体化育人目标、强化一体化内容衔接、创新一体化实施方法、优化一体化环境氛围。

    2025年32期 No.1016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伟大成就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多维探析

    王晓旭;葛梦婷;

    新时代伟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理论创新所取得的伟大实践成果。高校可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这有利于解决“大思政课”建设中课堂建设不全面、平台搭建不到位、师资打造不充分等现实问题,进而达到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目标。

    2025年32期 No.1016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堂内外_教育教学

  • 运用大数据理念与技术提升原理课精准化教学水平

    葛轶蒙;

    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关键意义。精准化教学理念的兴起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方向,而大数据与精准化教学的融合成为重要趋势。通过深入剖析大数据与精准化教学的内涵、特征、要素及相互关系,揭示大数据如何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精准化教学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与技术支撑,以及精准化教学如何体现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基于对课程教学现状的详细分析,系统阐述大数据在课程精准化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向科学化、个性化迈进,为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传承者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与发展中展现出深远价值与强大生命力。

    2025年32期 No.1016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农村美育“铁屋”困境的形成、危害及其突围

    何玲;卢好;

    农村教育与美育相隔绝的“铁屋”困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深远,不仅导致部分农村青少年思维僵化、心理压力剧增,还造成他们审美能力衰退、创新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及精神状态扭曲。因此,家校社协同推进农村美育工作,是突破农村美育“铁屋”困境的关键路径选择。具体而言,应将农村美育工作植根于农村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打破由电子产品过度使用所构筑的“铁屋”壁垒。同时,依托城乡、家校社美育的双(多)重协同机制,打开农村美育“铁屋”的窗户。此外,需要激发农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志向,进而开启美育“铁屋”的大门。

    2025年32期 No.1016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堂内外_教学新视

  •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向玉林;陈飞;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高校思政课,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势所必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使然,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然之举,是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现实所需,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应有之义。高校思政课应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重要内容为要点,发挥好双主体的教学互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课程内容针对性,充分结合现实授课,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

    2025年32期 No.1016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以学生课堂权利保障为问题分析视角

    宋东明;杨和焰;

    当前,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由于多方面因素均未有效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普遍偏低。这是亟须思政课教师思考解决的问题。基于保障学生课堂权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相结合,把教材内容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实施任务驱动、展开问题探究,从而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权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025年32期 No.101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活水天成_话说资源

  •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论域

    江圆;徐永利;

    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塑造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丰富教学文化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中,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主要面临着认识不足、协同性差、形式单一等现实问题。高校应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引导网络舆论等方法解决问题,旨在为红色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以期进一步提升“大思政课”建设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核心素养。

    2025年32期 No.1016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校思政课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探析

    孙苓;梁晓晖;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与高校思政课全面融合、高校思政课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双重引领、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双边提升、时间性与空间性的双向突破,是思政课与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的价值体现。高校思政课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面临与授课预期效果不匹配、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供给与学生需求不平衡、评价与监督机制不完善之现实挑战。要强化以“三个坚持”为核心的理念定位、优化以“三个主体”为基础的主客联动、形塑以“三个创新”为导向的育人范式,不断推动高校思政课数字化建设朝着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2025年32期 No.1016 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构建新时代革命文物育人的三重机制

    李思然;程立涛;

    革命文物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和记录了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与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新时代要充分激发革命文物的铸魂育人价值功能,就必须构建目标导向机制,坚定社会主义育人方向;构建培育践行机制,协同发挥革命文物育人效能;构建评价反馈机制,深化改进革命文物育人工作。要切实把革命文物资源转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稳致远。

    2025年32期 No.1016 6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活水天成_文化谱系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加强医学生红医文化培养理路探寻

    赵佳璇;王建;王劲松;

    红医文化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广大官兵、人民群众开展医疗卫生工作所总结的崇高医疗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红医文化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文化,蕴含丰富的政治信仰与专业品质。医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事业的接班人与建设者。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红医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将红医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培育,以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现医学领域的贡献。

    2025年32期 No.1016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杨柳青;姚翼源;李亚静;

    英雄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凝结而成的先进文化,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内容高度契合。推动英雄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应然之举,是引导大学生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做英雄的现实需要。要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主导性与主体性的高度统一,以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为关键、优化教学内容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为保证,切实增强融入实效,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凝聚新时代青年奋斗合力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32期 No.1016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成长空间_为师之道

  • “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论析

    廖兴;黄梦杰;罗超良;

    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培养,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看,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包括核心引导力、学术支撑力、挖掘融合力和内在驱动力。当前,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职前培育面临培养理念观照较少、跨学科知识体系融合度弱、实践教学浮于表面和评价体系滞后时代需求等现实问题。要通过制订涵括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在内的培养目标、开发支撑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发展的多学科融合内容体系、打造浸润课程思政实践能力的多元协同实践教学范式、建立促进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化考评体系,促进师范生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水平的培养与提升。

    2025年32期 No.1016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家精神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理论剖解·路径塑造·价值彰显

    李秋烟;

    教育肩负新的使命,教育家精神之于高校思政教育意义重大。深入剖析教育家精神内涵与理论渊源,它涵盖教育理想等多要素且受多学科理论影响。同时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的构成维度与独特性,它由道德品质等多维内容构成且具政治导向性等特点。两者在育人使命、要素互动、理论融合上紧密关联,教师可通过自我反思等提升内在修养,学校和社会营造环境给予支持以塑造高校思政课教师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能优化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重要的教育价值。

    2025年32期 No.1016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成长空间_学科研修

  • 比较教学法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的思考

    刘涵;

    比较教学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经常被运用却较少被深入研究的教学方法。将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既要符合其作为一种逻辑方法而天然具有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又应满足课程教学目的,以适应现实教学要求。沿着“何谓比较—为何比较—怎么比较—比较什么”逻辑,首先要明确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几方面,比较教学法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出比较教学法的应用路径,并尝试运用比较教学法梳理出三条重要线索,贯通整门课程教学。

    2025年32期 No.1016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认同:内涵阐释·观察表征·实现路径

    苗兴国;刘大伟;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校人才培养中肩负着价值认同、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使命。价值认同既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个体观念内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认同包含认同主体、客体、过程三个方面,具有政治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等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认同观察表征分知识、情感、文化、行为和社会维度。提升教师素养、优化教学过程、拓展实践空间、构建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认同的实现路径。

    2025年32期 No.101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成长空间_国际视野

  • 第三空间理论视域下我国教育跨文化适应研析

    王冬冬;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走向深入,但也带来文化习俗、语言沟通、教育体制等跨文化适应问题。引入第三空间理论,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层面探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出现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应从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建立多元化社区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找到融入“文化接口”的应对策略,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跨文化适应效度。

    2025年32期 No.1016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第五届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观摩会通知

    <正>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落实“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助力思政课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将联合杭州师范大学沈钧儒法学院、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仓前实验中学举办第五届初中道德与法治卓越课堂观摩会。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会议时间与地点会议时间:2025年9月28日-10月1日,28日报到,1日返程。会议地点: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2025年32期 No.101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思政育人启新程 改革创新展未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暨第八届德育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侧记

    贺瑶瑶;

    <正>2025年7月16日一20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第八届德育教科研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在南通市第二中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位思政课教师,相聚在“教育之乡”江苏南通,聚焦“一体化·高质量·育新人”核心主题,着力研修,深度交流,精彩展示。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吴建,江苏省南通市教育局基教处副处长蒋卫星,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委会主任康维铎,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讲话。江苏省教科院高中思政教研员顾润生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主编黄建炜主持。

    2025年32期 No.1016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措并举,探索特色发展新路

    雷江梅;

    <正>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11年4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构建“教学一科研一服务”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在诸多领域不断发展进步,成为中部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师资建设:多元培养,多措并举学院现有教职工122人,其中教授28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73人,中青年教师博士化率达100%,40%教师具有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及悉尼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复合学缘背景,1/3以上教师拥有海外研修经历,形成学术共同体,为学科发展和教学科研提供坚实师资保障。

    2025年32期 No.1016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