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侯思语;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非凡成就。我也从小学生成长为高中生。在这期间,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成为学校里能看得见的规范与守则,变成斑马线边的自觉等候,变成人们心中“法大于天”的信念。2023年暑假,我第四次来到妈妈单位的驻村点,开展金融法律知识下乡活动。在那里,我们遇到了阿依古丽奶奶,得知她曾是人大代表。奶奶告诉我们,当年因家里太穷,她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值得高兴的是,这些年村子发展越来越快,村民越来越富裕,
2024年01期 No.93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文博;
<正>中国梦是什么?是无数青年人不负青春、坚定梦想,实现伟大祖国繁荣富强;是代代航天人牧星耕宇、永不言弃,共谱华夏伟大华章;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保神州山河无恙、国富民强!“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韵华行且知。”酌古,100多年前中华民族饱经磨难,中国共产党心怀梦想,为救国图存而努力;斟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国梦,将改革春风吹向天山南北,把祖国西部建设得愈加美丽。这正是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现,引导一代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2024年01期 No.937 5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书杉;
<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清明节,学校组织我们去黄坡烈士陵园扫墓,并参观烈士陵园的革命历史陈列馆。在革命历史陈列馆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史实资料,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山止川行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难以忘却的中华民族奋斗史。在那个屈辱的年代,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穷困潦倒,社会动荡不安。承载着人民的希望和历史的重托,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年,一艘画舫游船上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会,
2024年01期 No.937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徐荧;
<正>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九届亚运会上,中国以独特且富有创意的方式彰显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竞赛场馆设计到开幕式上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以及比赛场地、奖牌、礼服等各个方面,无不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各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的讲话中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024年01期 No.937 6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晓满;
<正>广东珠海是改革开放设立的经济特区,是一个有着“幸福之都”称号的滨海城市。我这里出生、长大,感到一切都很充实,自然没有将贫困与我家挂钩。一天下午,爸爸告诉了我一个惊掉下巴的消息——我们家被“扶贫”了!政府给我们在甘肃老家的房子刷了外漆,还盖了房顶!我不解地问为什么,爸爸却竖着大拇指,扬起笑脸说:“那是因为现在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老家村里那条路快修好了,直通高速。到市里的高铁也快通车了,以后我们就能坐上高铁回老家了。
2024年01期 No.937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韦苏玲;
<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世界万物皆有联系。人类同住一个地球村,各国共处一个世界。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应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应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人与人构成命运共同体。“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不论我们来自何地、身处何方,都休戚与共。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
2024年01期 No.937 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国杉;
<正>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练就过硬本领,贡献青春力量。”青年之辈,宛若“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当此之时,立凌云志,挺膺担当,铸就自我,方可于复兴路上行稳致远、不负期待。立鸿鹄之志,奋发如骐骥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的确,朝气勃发的我们当拒平庸于千里,立青云之志,展大鹏之翼,做拿云少年。华为志图铸国重器,虽受阻于西方技术封锁,犹未改其志,以不舍毅力攻坚克难,勘破逆境迷雾,成为贯穿逆境之光。是故,志坚则行不淹于山石,志高则行不困于蓬蒿,青年当怀赤心为国壮志,
2024年01期 No.937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曾婉盈;
<正>“民生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化、人才和产业的发展。肇庆市广宁县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以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把自然美景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使其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
2024年01期 No.937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畅;
<正>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引导青年,并将其视为促进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引导及赢得青年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融合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生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青年观,激励青年为国家与民族发展不懈奋斗。伍安春所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一书,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七章,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基础,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展开,系统且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发展历程、内容功能及其与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关系,
2024年01期 No.937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代蓥;
<正>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既要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又要进行结构性变革。而回应这一“变革”,需要高校重点关注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及现实挑战,深入探索优化路径,从而完成思政教育“兴贤育才”的时代使命。因而,高校领导层与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新时代思政教育理论研究,明确影响思政教育顺利开展的各种“变量”和“要素”,聚焦问题核心,深化教育改革,打造完善的思政教育实践体系,培养更多时代新人。陈旭、刘宁宁、杨若琳所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一书,2023年由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七章。第一章以高校思政教育的概念、
2024年01期 No.937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勉;
<正>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全媒体为高职课程思政发展带来无限可能,高职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既可以全媒体为依托,完善教育体系,又可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言谈举止。由此可知,全媒体在高职课程思政中的应用,既是学生发展所需,又是高职教育发展所需。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全媒体也同样如此。为避免全媒体应用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出现价值观混淆等问题,可进一步深究全媒体在高职课程思政中的应用价值,并深入分析思政教育的责任和高职院校的使命担当,
2024年01期 No.937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6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卫明;周利梅;
<正>为了有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发挥高校特色专业及强势学科的重要引领作用,国家层面提出“双一流”建设,对高等教育展开战略部署,并着重强调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我国高校的核心职能体现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托。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将创新视作主要驱动力,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提高高校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发展的能力,把握新时代发展机遇,真正实现成功转型。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的核心,在于瞄准当下产业前沿与先进企业,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人才培养与“双一流”建设》一书,
2024年01期 No.937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泽华;白扬华;
<正>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使大学生规模逐年扩大。在大学生群体基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自身教育职能与管理职能紧密结合。如何形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结合机制,还需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入手进行深度探索。马洪奎、张书玉、薛莉华主编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研究》一书,2017年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八个部分,所讨论内容都与学生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和常见问题有关,如学生情绪问题、情感问题、安全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基本问题,
2024年01期 No.937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蔡维;
<正>2020年5月,教育部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均承担育人使命和职责,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各类课程均承担为国家、社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重任,发挥育人功能,以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国家高度重视思政教育背景下,推进课程育人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书法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始终深受喜爱。书法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包括审美育人资源、价值观教育资源、人文教育资源等,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
2024年01期 No.937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成龙;
<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校毕业生进行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张强、廖成中所著《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2023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及框架、理论基础及发展历程、创新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异同等,实践特色突出,针对性较强。作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供有益启示。第一,转变教育思维,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2024年01期 No.937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程汉兵;武渊涛;
<正>课程思政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基于课程思政教育引领学生意识形态发展,塑造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彰显高中教育育人、树人、养德、修德的教育价值。体育是高中教育基础学科,高中体育教学开展课程思政,仅仅是体育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简单叠加,二者相互割裂现象较为明显。课程思政与高中体育教学深度融合碎片化、形式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未能根据体育课程特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致体育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被削弱。朱丽萍所著《高中思想政治课深度学习研究》一书,2022年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共五章,
2024年01期 No.937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建会;
<正>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所有高校、所有学科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治校的立身之本。此后,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体育课程作为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意义深远。因此,高校应重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价值观引领与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教学有机融合,发挥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付超、庞晓东、
2024年01期 No.937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4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良华;
<正>经济全球化视域下,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深刻改变当代人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模式。大学生作为重要网络群体,每日接收海量碎片化信息,但自身甄别能力较低、社会经验匮乏,容易受不良言论误导和煽动,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过激言论和不当观点,继而引发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突发性、瞬时性、复杂性、多元性、难控性、广泛性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成全新挑战,掣肘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因此,直面网络舆情不良影响,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刁生富、李香玲、刁宏宇所著的《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书,2020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
2024年01期 No.937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0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徐芳芳;李咪;
<正>非学业因素评价通过尚未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的学生思想、素质、能力、特长、经历等内容的记录和评价,激活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个体成长与全面发展。非学业因素与学业因素不同,在评价过程中具有隐蔽性,若评价维度过于狭窄,难以发挥评价作用。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学生非学业因素评价体系建设应秉持全员参与、全程考核、全方位评价的理念和原则,既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又激励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
2024年01期 No.937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勐;
<正>红色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任务有所差异,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是人民信仰,又是崇高追求。现阶段,红色基因已深入党和人民血脉,成为共产党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要素,在较大程度上滋养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既是党的重要任务,又是青年的时代使命。青年群体传承红色基因,不仅关乎党和国家前途,也关乎民族命运,还与中国梦的实现息息相关。
2024年01期 No.937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2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慧军;
<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交互性和联系性。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要对学生学习负责,为其提供最合适、最恰当的教学服务,还要管理学生的思想及言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引导与行为指引作为主线任务,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价值取向。学生管理工作则是利用各项制度约束学生言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行为观念。二者存在共通之处。所以,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有机融合,可以全面发挥各自价值优势,实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
2024年01期 No.937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0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健飞;孙荣;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历经社会转型、全球化及网络化等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心理健康与生活幸福,成为社会群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若想深刻理解新时代高等院校心理辅导理论内涵及实践价值,重新定位教育工作者职业角色已成为重要基础与必要前提。帮助高校学生直面未来,以积极心态进行思考与行动,体现了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性内涵及意义。诚然,团体心理辅导是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石,具备较强操作性和整体性、集专业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一体、让辅导者与被辅导者交流体验,锻炼专业技能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2024年01期 No.937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魏海军;
<正>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包括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与关注,以及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生命教育旨在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从而提升人类生命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蕴含丰富的生命教育元素,教师应挖掘其中的教育资源,有效把握生命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学会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学生健全“三观”养成和思想人格塑造打下坚实基础。金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政创新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一书,
2024年01期 No.937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薛艳;
<正>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系统性课程,是培育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文明素养的关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更为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站在新起点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持续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何勇平主编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一书,是一部围绕高校思政教育课堂规划与实施的研究文集,通过对文化建设现状、人民精神理论凝聚等问题的研究,指出高校思政课改革的现实环境,根据对高校思政教学情况的探究,精准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并从生态道德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第二课堂搭建及传统思想文化教育等角度,
2024年01期 No.937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艳秋;
<正>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我国对人才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基础,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学校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工作赋能。充足的教学资源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保障。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能够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良性发展。总体上看,
2024年01期 No.937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5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