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卷首语藏

  • 云程发轫 奔赴山海

    黄建炜;

    <正>“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癸卯岁末,归途中,舷窗外,山峦重叠,水流蜿蜒,一幅幅绝妙的“水墨画”再一次激荡起万千思绪.“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人生命与经验的成长,离不开沉稳的山、灵动的水.踏遍千古江山,方有披荆斩棘的刚健品格;敢到中流击水,方有扬帆天地的无穷气韵.回首2023年,《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政参》)赓续跨越山川湖海的情怀,在盛夏的东莞松山湖、金秋的青岛西海岸、仲冬的三亚天涯海角,抒写着润泽生命成长的斑斓诗章.新的一年,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4年04期 No.940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前沿视点_时势时话

  • 网络治理视域下“饭圈文化”的社会症候及归正之道

    胡银;彭鎏佳;

    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在为娱乐行业带来狂欢时,各种网络文化也随之出圈,“饭圈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流行文化,表现出深陷泛娱乐化“信息茧房”、快适伦理消费主义、撕黑无休的抵牾冲突的社会症候现实样态.资本为追逐流量数据,从价值标准、情感耦合、技术折射方面干预“饭圈文化”.因此,网络治理需要调控与遏制资本逐利邪魅之风,社会主流价值观要助力粉丝从偶像大使转向公益大使,健康榜样示范与多元偶像矩阵要实现“饭圈文化”归正.

    2024年04期 No.940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6K]
    [下载次数:16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青年亚文化现象与新时代好青年培育

    田丽霞;谢仁生;田小萍;

    “内卷”“躺平”“佛系”青年亚文化的盛行,不利于新时代好青年培养.这种文化的盛行与新时代好青年培育的现实紧密相关,包括社会资源有效供给与青年需求相矛盾、网络潮流文化的迅速发展与当代青年主流价值观相背离、社会评价体系单一与当代部分青年理想信念缺失.通过优化社会环境完善资源供给、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心理疏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坚定理想信念,可以解决新时代好青年培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激励当代青年不忘初心,始终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2024年04期 No.940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前沿视点_习而时察

  • 以“五个坚持”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粟显淇;傅慧芳;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他多次论述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导原则、正确方法,务实躬亲,亲力亲为,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新时代准确把握“五个坚持”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重要论述,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024年04期 No.940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

    杨天虎;陈燕;赵吟秋;

    关于英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基于要素论、功能论、方法论、认识论四个维度,概括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阐释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从设定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前提条件,设计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框架体系,多元路径推进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增强习近平关于英雄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024年04期 No.940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3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前沿视点_学术动态

  • 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向度

    白冰;

    人民至上具有深厚的伦理思想渊源,蕴含丰富的时代伦理表达和深刻的伦理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价值之基,也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向度.从思想渊源上讲,人民至上肇始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生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从时代表达上讲,人民至上完整回答了“我是谁”的道德本体论问题、“依靠谁”的道德主体论问题和“为了谁”的道德价值论问题.从精神辨析上讲,人民至上深刻体现了情与理的交融、义与利的兼顾和德与法的并举.人民至上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及其道德发展的伦理向度,具有科学性与彻底性,受到人民群众认同并被人民群众所掌握,能够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2024年04期 No.94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辩证思维

    尹华广;李铭辉;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科学的唯物辩证分析方法,包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思维本质,具体表现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本系统与子系统、平行系统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总目标与总抓手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探索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辩证思维,对于学习好、研究好与贯彻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24年04期 No.940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堂内外_立德铸魂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逻辑分析

    罗华香;杨建义;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在党百余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魂.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其逻辑缘由主要体现为现实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育人价值进行分析与凝练,不仅有利于赓续与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谱系,也有利于发挥党的精神谱系的资政育人功能,为塑造时代新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024年04期 No.940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时代新人“新”在何处

    顾世春;

    “培养什么人”是历史的、发展的,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我们党始终注重培养契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思想上看,时代新人“新”在具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本领上看,时代新人“新”在具有满足时代需要的新本领.从使命上看,时代新人“新”在能够担当起圆梦的历史重任.从斗争上看,时代新人“新”在能够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2024年04期 No.940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堂内外_课程建设

  • “大思政”:背景要义·价值意蕴·建设理路

    马照泽;王颖;

    “大思政”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教育元素,以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用.“大思政”以生活元素为逻辑起点,重视拓展思政教育资源、场域和办法,用方式更灵活、内容更丰富、师资更庞大的教育格局,全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激励广大学子担当历史重任,交给党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卷.

    2024年04期 No.940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虚拟仿真技术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建设探论

    孙苓;

    “思政课虚拟仿真技术”是思政课与智能技术相结合的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将虚拟仿真技术作为课程建设实践体验技术的新兴载体,具有时代价值.在智能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赋能,是课程方法创新的现实体现和持续深化;课程建设聚焦理论维度、主体维度和实践维度三重维度来构建,把智能技术融入培养时代新人全过程,借以提升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2024年04期 No.940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课堂内外_教育教学

  • 基于BOPPPS模式的新思想概论课教学设计探究

    关珊珊;闫方洁;

    新思想(全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应用BOPPPS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作为一种注重教学互动和反馈的闭环课程设计模式,BOPPPS突出互动性、参与性和反思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新思想概论课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要重视教师正确引导、灵活教学设计和完善过程性评价.

    2024年04期 No.940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维探讨

    魏变竹;张有武;

    大数据是时代发展的引擎,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动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为大数据应用开辟了新领域.大数据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上有利于洞察高校大学生整体思想动态,作出预警预判,在微观上能够捕捉大学生个体思想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大数据视域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思维方式、队伍建设、教育方式、育人环境探索实践路径.

    2024年04期 No.940 4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课堂内外_教学新视

  • 思政课讲好湖湘红色文化故事探析

    魏菊枝;李怡娴;李伶华;

    湖湘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具有天然契合性.湖湘红色文化为思政课提供丰富资源,思政课为创新湖湘红色文化传播搭建平台.思政课讲好湖湘红色文化故事,要坚持“有意思”与“有意义”相统一、“有道理”与“析道理”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要从构建一个故事库、打造一个团队、用好三个阵地着手,破解思政课讲好湖湘红色文化故事之局.

    2024年04期 No.940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8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讨

    郭瑞鹏;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具有高度的契合性.针对融入过程面临的教学内容供给抽象性与红色资源具体化之间的矛盾、教学方式单一性与学生主体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价值导向一元性与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处理好教学内容上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教学方式上精良“配方”与学生主体需要的关系、价值导向上一元与多元的关系,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

    2024年04期 No.940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活水天成_文明观止

  • 中国青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百年进程与现实路径

    潘何琴;吴小炜;

    一百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深入叙述中国青年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进程,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定不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需要,更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起点中国青年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义.青年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价值,破解面临的现实难题,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2024年04期 No.940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记忆情感场域的逻辑建构

    张锦标;王丽荣;

    党史记忆依托同质性的“情感黏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与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是基于党的奋斗历程的情感汇聚.研究以“记忆之场”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史记忆情感场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厘清党史“记忆之场”的情感养成过程.党史记忆的场域经由不断宣传、组织、动员,唤醒、激活了过去的党史文化,并且在历史传统、当下目标与未来展望的叙事体系中被赋予与时代吻合的政治功能.党史记忆情感场域建构,以“政党—国家—民族”进阶链式补充了革命文化的集体记忆,昭示着国民深厚的政治信仰与政治认同,对于国家民族政治共同体建构具有一定意义.

    2024年04期 No.940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活水天成_文化谱系

  • 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三重逻辑探论

    孙六平;姜炎;

    奋斗精神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就主体论而言,中国共产党是坚持舍己为民的奉献型政党、是勇于搏击的团结型政党、是善于主动求变的创新型政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奋斗精神是党的内在品质;就认识论而言,奋斗精神是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就实践论而言,新时代承扬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人民立场的奋斗基石、凝聚民族复兴的奋斗力量、锤炼实干担当的奋斗品格.

    2024年04期 No.940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4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推动黄河文化实现“两创”——历史、实践、价值的三重视域

    屠晶晶;李国涛;

    习近平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助推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打造优越的黄河形象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力推进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还是深度研究黄河文化的内在要求.因此,大力推动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心心相印、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同频共振、文脉赓续与资源开发互动融合.新时代,助推黄河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有益于展现中华文明独有魅力,又有利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慧力量.

    2024年04期 No.940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成长空间_读书札记

  • 《实践论》与当代青年成长

    杨玉仁;

    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实践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明确该著作产生时期所蕴含和集中体现的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一哲学总结,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汲取引导青年成长的有益历史经验.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青年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对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三观”、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知行统一”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2024年04期 No.94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2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整顿党的作风》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贡献

    杨学成;

    《整顿党的作风》是毛泽东延安整风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真正做到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来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过程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在通俗化大众化语言使用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体系.《整顿党的作风》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启示作用,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和坚持自我革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2024年04期 No.94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成长空间_为师之道

  • 论思政课教师“六要”素质及其提升路径

    王玲;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系统研究“六要”素质的提出背景、科学内涵及价值意义,分析“六要”素质落地生根的实践路径,对于建设一支政治可靠、能力突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开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落实教育强国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4年04期 No.94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1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生成

    徐杰玲;张静;

    不同职业不仅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要求,也会形成不同的职业美感.思政课教师除了一般教师的身份,还是学生的思想引路人、信仰铸魂者和真善美播种者,体现了“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美感.信如磐石、学而不厌、教之有道和动之以情分别是思政课教师职业美感的底色、源泉、根基和灵魂.思政课教师要以信如磐石之美、学而不厌之美、教之有道之美、动之以情之美,生成并提升职业美感,让教学成为师生共探美的旅程、共享美的盛宴.

    2024年04期 No.940 8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0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以工匠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

    李新灵;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必须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工匠精神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武装自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法宝.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以执着专注的坚守情怀树牢理想信念、以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提升教学能力、以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增强科研能力、以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锻造师德师风,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放心、学生满意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2024年04期 No.940 8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6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成长空间_国际视野

  • 讲好中国故事 增强政治认同——以跨文化为问题分析视域

    鲁小艳;王东兰;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与世界文化接轨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影视文化在当前社会不仅被看作“文化出海”的经济产物,同时成为我国文化传播、对外交流的符号.新时期以影视文化为依托的中国故事海外传播,成绩与不足并存,在此过程中以一种“他者性”被审视、被评价.在跨文化视域下,中国故事的政治意识形态、主题性表达等都被厘定在西方话语权之下.中国故事的海外传播要从本体上突破这种限定,从传播模式上作出积极探索,可以提升国际认同度.

    2024年04期 No.940 9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生成机制·使命宗旨·价值追求

    韩凯;

    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独特思维、独特理念和独特智慧,它的生成、总结与提出贯穿着以实践为枢纽的唯物史观逻辑.在生成机制上,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用实践的思维方式认识和改变世界,生成于党百年胸怀天下的历史实践及其历史成就.在使命宗旨上,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谋进步与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担当,展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努力.在价值追求上,坚持胸怀天下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4年04期 No.940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学术品读

  •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师思政素养提升

    孙亚光;

    <正>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主题,即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在筑牢道德底线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作为开展教育的重要机构,在这一主题引领下,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联系,以课程思政为核心,拓宽思政教育主要阵地.体育课程作为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基础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性和相当的可行性.而体育教师作为开展体育课程的主体,在推动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4年04期 No.940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教学管理结合探究

    黎桂曹;黄学政;

    <正>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教学管理目标,又要兼顾学生个性需求和差异,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发挥思政工作的重要价值和优势,促进思政工作和教学管理结合,有助于精准把握教学管理的内在逻辑,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由卢涛、李军海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研究》一书,采用历史眼光和发展思维,深入分析了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推进情况,既从宏观角度分析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时代使命,又从微观角度阐述大学生思政工作体系的构建情况,既包括教育教学工作,又涉及学生事务管理,对研究思政工作和教学管理结合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4年04期 No.940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文化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意义与路径

    刘钰;宋伊;

    <正>随着医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挖掘红色医学文化,培养学生舍己救人、救死扶伤的医德精神,已逐渐成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目标.由周方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润物无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书,对红色文化融入医学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理论体系严密,内容丰富.作者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并结合高校思政课特点,探讨了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使读者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该书内容实践性强,可操作性高.作者用大量案例和实践经验,

    2024年04期 No.940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音乐教育课程思政质量提升进路

    刘泽源;刘波;

    <正>自课程思政理念提出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均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育人工作的首要任务,积极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对音乐教育而言,课程思政能够充分挖掘音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思想道德情操与政治素质全面发展.由王春梅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一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为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全面指导和建议.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原则和方法,提供了丰富案例,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对于音乐教育课程思政教学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2024年04期 No.940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活动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瞿红;

    <正>加快德才兼备人才培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中小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筑基阶段.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好奇心强、探索欲强、可塑性强等特点.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好道德基础,培育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活动德育课程是德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兼重的特点和优势,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知情意行高度统一.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学资源,紧密结合中小学生群体特点,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活动德育课程,意义重大.

    2024年04期 No.940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隋欣;李烨;

    <正>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要立足企业人才需求,持续创新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构建职业教育新模式.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基础上实现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探索的主要工作.当前,高职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重才轻德倾向,虽然已经借助企业力量来提高技能教学的专业性,却没能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内容融入职业教育,导致产教融合的全面性和实效性严重不足,校企合力培养的人才职业道德欠缺、

    2024年04期 No.940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王瑞;赵春美;

    <正>外语专业学生长期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面临中西文化势差挑战.外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构成,在“大思政”理念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一环,能够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思辨和批判意识,厚植爱国情感,主动以外语为工具而传播中华文化.由文旭和徐天虹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一书,总结了外语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实践经验,探索了外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为提升外语教育质量、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有效借鉴.参考书中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观点,本文简要探究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理论和实践路径,以期为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参照,助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2024年04期 No.940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协同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

    杨东方;

    <正>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加强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非常必要.一方面,思政教育能够为就业教育提供正确方向,保障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就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择业观和就业观,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由吴长锦编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一书,围绕思政教育目标、多方教育主体、多种教育资源,深入分析了思政教育的协同创新情况.全书分为五个章节,阐述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2024年04期 No.940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张磊;尚阳阳;

    <正>“双创”教育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一环,要求整合多方资源,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切实推进“双创”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由刘平国著、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聚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从内涵意蕴入手,重点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模式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工作和实践路径.

    2024年04期 No.940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八一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分析

    宁晓克;丁锐;

    <正>八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青年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后备人才,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新形势下,八一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对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八一精神蕴含的政治、文化及德育等价值,是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优势所在.高职院校应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下,主动推进八一精神进校园进课堂,探索新的思政课教学场景和教学模式,

    2024年04期 No.940 106-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化背景下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探论

    殷晴波;

    <正>要想更好地提升我国思政教育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积极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与内容,切实开阔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树立全球意识,逐步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好中国形象.由廖志诚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思政教育创新动力的相关问题.

    2024年04期 No.940 10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张勇;周涛;

    <正>诞生于革命时期的红色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亦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化实践的文化成果.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将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夯实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和使命意识,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王瑞萍、马进、马虎银、乔娟所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一书,

    2024年04期 No.940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2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设计及其实施

    陈怀凤;

    <正>生命安全与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永恒课题,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对于个体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塑造的萌芽期,此阶段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形成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认识.本文参阅由陈美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一书,深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2024年04期 No.940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思政课教学发展

    胡海峰;肖婷;

    <正>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高职院校在校企融合基础上,深度发掘并科学利用高职院校和企业方面的德育资源,协同建设学生职业素质基本标准体系、职业体验人才培养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及企业文化研究基地,全面深化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面向学生实施针对性职业素质教育,为企业输送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高层级人才.

    2024年04期 No.940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