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婉淇;
<正>一条柏油马路平坦、开阔,延伸至远方,路旁树木挺立,郁郁葱葱。向远望去,是一排排整齐的红砖平房。记忆里泥泞的土路和路旁枯黄的杂草,已是一副崭新模样。从盘虬卧龙的小道至焕然一新的宽阔大道,虽不比城市高楼林立,但目之所及已是红砖房。如今,家家户户住进楼房,农忙时搬到更方便的平房。村委会为村民更换新的红漆大门,砌了墙,接了水管,通了网络。在村干部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奋斗下,村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24年05期 No.941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溶;
<正>如果说个人是根植时代大地的树苗,那么时势就是变幻莫测的天气,既可用光芒与甘霖润泽生命,又能用狂风暴雨折损我们的腰脊。正如黄永玉所说“生命自有自在处”,即使枝丫磨蚀殆尽,根系依然茁壮成长,显示生命最坚定的姿态!时势之于人,若狂风卷沙,惊涛拍岸,不能御也。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诚然,回首前尘,若不是昭昭大一统趋势,嬴政何以横扫六国,成为千古一帝?若不是盛唐的恢宏气象,李白何以挥笔写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言壮语?翻开历史的另一面,我们见到易老的冯唐、难封的李广,
2024年05期 No.941 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史歆怡;
<正>日月其脉,时盛岁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这是中国青年最朝气蓬勃的模样。尤其是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广大青年立足当下、踔厉奋发、奋楫前行,勇担新使命,共赴新征程。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抵御外敌入侵,还是引领社会变革,每个时代总有青年人挺身而出:霍去病、辛弃疾、梁启超、蔡锷等,都把个人的梦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将小我融入大我。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指引成千上万的年轻志士为家国奋斗。自13名青年人在南湖红船上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之时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就成为激发先进青年革命与建设斗志的时代号角。实践充分证明,青年的梦有多美好,中国就有多美丽!
2024年05期 No.941 6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晨玥;
<正>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轰动世界,以“诗画江南”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活力杭州”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彰显中华文化的自信与从容。开幕式以《国风雅韵》《钱塘潮涌》《携手同行》三个篇章呈现史诗般的画卷:踏着历史的河流从远古走来,良渚玉琮开启文明的曙光;天野渔歌唱着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故事;宋韵与芭蕾共舞,音乐剧与越剧同歌,独具创意地渲染杭州独特的文化底色;钱塘江大潮灌溉大地之树,让不息的生命蓬勃成长,让希望的色彩铺满辽阔的空间。
2024年05期 No.941 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思妤;
<正>“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杭州亚运会、杭州亚残运会圆满闭幕后,杭州再传振奋人心的消息:杭州晋升超大城市行列。世界城市日这天,我尝试以漫游方式与生活的城市对话。在西湖边骑车随意转过几个弯,曲径通幽处有一座庭院,一部分已被改造成商店。在那里,我看到一个别具风味的西湖。触不到高楼的耸立,但可以看清近岸的湖水被风吹出波纹的形态;看不见川流的汽车,但可以研究水草如何飘摇;听不见路人的喧嚣,但可以听见老爷爷用杭州话讲些听不懂的故事。在新城与古城之间用心体会,杭州的包容给我带来独特的感受。
2024年05期 No.941 64-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铸珍;
<正>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和青年发展,高度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多次寄语中国青年和国际青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青年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见证者、受益者。新时代的青年要激发青春动力、展现青春活力,争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力量。树立全球视野,激发青春动力,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
2024年05期 No.941 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罗怡彬;
<正>万峰翠色宿雨,沁润岁月年轮,十年“一带一路”栉风沐雨,千年丝绸之路春华秋实。青瓷釉彩,汇成一片青蓝,自东国流淌到西岸,延绵不绝;“一带一路”筑起一架高桥,从南方跨越至北方,飞渡山海。我踏上征途,怀揣赤忱之心,见证文化之交融,一览陶器之风韵。漂洋过海,穿度惊涛拍岸,明清时期的景德镇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辗转于世界各地。
2024年05期 No.941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以轩;
<正>你是否记得杭州亚运会的“数字火炬手”,跨过钱塘江,踏浪而来?正如熊熊燃烧的圣火难被风吹散,今天,体育已从神圣的领奖台走入平凡人家,点燃希望的火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说起体育精神,一次次磨合,一声声加油,齐心协力,终成赛场绽放的“铿锵玫瑰”,是中国女足团结协作;一次次起跳,一次次翻转,日复一日,终升华为赛场上的“水花消失术”,是跳水“梦之队”顽强拼搏;一针针封闭,一次次挥拍,披荆斩棘,终使五星红旗高高飘扬,是乒乓球队为国争光……
2024年05期 No.941 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小明;
<正>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根本保障,对职业院校稳定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伴随教育改革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从侧重学生学科成绩向重视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并在优化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的同时,不断加强与改进思政教育,致力于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大量综合能力过硬的现代化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之一,要最大化彰显思政育人工作的带动作用,有效提高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效能,优化思政教育成效。思政工作涉及范围广泛。职业院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必将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及政治素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落实职业院校教育目标。吴清、卢文凤、丁翠娟主编的《高职院校思政育人新略》一书,
2024年05期 No.941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晖;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长期历史实践中,我们孕育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高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在不断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正确价值观与较强综合素质。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的体现,是对从业者职业品格要求的综合体现,其中蕴含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均具备道德规范、思想引领、行为指导的重要功能。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学生正确“三观”,使学生热爱职业岗位、遵守职业操守、规范职业道德具有积极效用。
2024年05期 No.941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格日乐塔娜;
<正>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育转型升级,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政理论课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因此,通过改革创新,思政理论课更贴近实际、更具挑战性和吸引力,推动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育转型,从而培养综合素质高和职业能力强的学生,为学生职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王小卫主编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一书,2021年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深入挖掘和分析我国职业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在影响制约因素、体系模式构建、教学方式方法、
2024年05期 No.941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龚田波;
<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策略,还是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核心任务。在教育实践中落实这一核心任务,需要深入挖掘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的深远影响。在价值层面强调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更重要的是,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培育具备全球视野和本土情怀的人才。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教育价值,不仅体现在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上,更深入体现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层面。这一教育实践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厚认同,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探索民族历史和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增进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相互尊重和和谐共处,还理解公民在社会中应如何承担责任,掌握正确的社会行为准则,为参与社会事务奠定坚实基础。
2024年05期 No.941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吕小强;
<正>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程,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全面发展优质的人才。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更多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的重要方式。高校继续教育也面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与思政工作理念高度契合,需要创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基于时代高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互联网+教育”既能丰富思政工作内容,又能提高思政工作感染力、吸引力及教育实效,助力继续教育高质量开展。
2024年05期 No.941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静;赵彦军;
<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性育人元素,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突破时空界限,衍生新的人类文明,从而真正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姜帆、詹春容、田少卿所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研究》一书,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第二章分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2024年05期 No.941 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邱丹丹;
<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合红色文化,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革新,旨在通过历史与现实交织,增强学生对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二者融合的价值在于,使红色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理论转化为行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还在精神层面培育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为培养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张珊所著《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出版。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历史、样态、功能、发展境遇及建设方式等进行系统阐释,创新之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历史回溯,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及运用实践;二是从概念构建、样态呈现、主要功能、发展境遇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探讨,具有一定开拓性;三是具体勾勒了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包括确立开发原则、开发主体、开发内容和开发方式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衔接。
2024年05期 No.941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王兰亭;
<正>新媒体技术的成熟发展与广泛运用,深刻改变着当代人的学习、生活及生产方式,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念。正视新型媒体快速发展对教育的巨大影响力,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和创新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与模式,既能高度契合学生生活实际与身心发育特点,又能强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杨娉所著《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探索》一书,2018年由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新媒体相关问题,主要是其概念、特征、发展情况和主要价值;第二章主要研究并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心理健康、行为及群体存在方式的深刻影响;第三章主要研究并分析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机制;第四章主要研究并分析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五章主要分析和研究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路与策略;第六章研究并分析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主要通过互联网、
2024年05期 No.941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武帅;
<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探索,核心在于将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互贯通,使校园体育不仅是体育锻炼,还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换言之,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有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活动中强调公平竞争、团队协作等价值观,学校可以活动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这样,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还有助于传播国家价值观念,
2024年05期 No.941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新广;
<正>具备强大传播功能的新媒体日益深刻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其“双刃剑”效应也日益凸显。新媒体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作出新的概括和解释。这不仅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也是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促使教育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对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巩固思政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左柏州所著《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2019年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包括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影响分析、评估机制和路径研究等内容。作者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指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利用新媒体优势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2024年05期 No.941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夏震然;
<正>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同时,注重技能和创新能力提升。二者融合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涵,还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入工匠精神为思政教育增添实践和创造维度,使学生明确精益求精和持续创新的重要性。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用工匠精神指引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与高超技艺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人才。
2024年05期 No.941 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烨;
<正>网络化、信息化发展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新契机。为进一步响应“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号召,高校应重视结合网络技术手段,优化高校思政教育载体与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法律道德观念,助推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施索华、裴晓涛主编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一书,2018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分为理论基石篇、理想信念篇、核心阵地篇、励志奋斗篇、生活成长篇。该书内容立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密切结合流行话题和时事要点,可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是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创新思政课打开方式、学生深层次体悟网络时代思政课时代性与创新性变革发展的重要参考。
2024年05期 No.941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勇;
<正>思政理论课是高校必修课之一。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应对文化内涵开展深入研究,整合教学资源,完善并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育渠道,以互联网为依托,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实效。郭彬所著《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一书,2023年由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两章。第一章叙述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历程,包含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第二章阐述中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教与参考,包含国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途径、管理、评价的考察以及中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若干问题的比较、国外经验对我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参考。该书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2024年05期 No.941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爱娟;
<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与文化根源,蕴藏的诸多思想理念与道德规范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丰富多元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及人文精神。这些文化精髓均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神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源泉,而人才培养又以自身引导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两者互相促进且密切融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引领人、塑造人、培养人,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及立德树人等作用,有效提高学生情感温度、升华精神境界与道德修养。胡政阳所著《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书,2023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新时代的多重意蕴入手,
2024年05期 No.941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仙先;
<正>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飞速发展,航空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将航空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涵、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重点探讨航空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以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思路。佘远富和魏吉华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一书,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思政课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宝贵参考,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了解和思考思想政治理论的窗口。开篇总论部分,为全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明确指出,
2024年05期 No.941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6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贺平;
<正>在高等教育领域,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多维度的教育任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物化形态,对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远影响。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融入现代文明元素,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思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仅传授知识,还灌输价值观和塑造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需求,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素质和应对社会挑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实现自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5期 No.941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高桦;
<正>高校思政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肩负培育德行兼备、知识能力和人文精神、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俱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新时期德育水平的提升有着关键意义。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协同起来,有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价值引领、人格塑造与知识传播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促进育人成效切实提升。
2024年05期 No.941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秦林玉;
<正>实践教学是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环节,新时代的思政实践教学具有内容丰富、主体广泛及载体多元等特点。就思政实践教学现状而言,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存在资源整合效能与整体设计亟待优化、满足学生需求有待增强及区域特点有待凸显等问题。对此,高校和教师要在反思现存问题基础上,探索提高思政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王邵军、王莉莉等所著《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创新研究》一书,2021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统研究并讨论新时代高校实践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全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思政教育的实践性趋向和相关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教育理论依据等。第二部分阐述实践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价值功能、考评体系及保障机制。第三部分以山东财经大学为例,分析实践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和实施路径。
2024年05期 No.941 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