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左乙;
<正>乡村芳香的泥土,培育新季的稻谷,带来充斥汗水的农忙;乡村悠悠的白云,带来拂面的春风,播撒希望的种子。我的家乡在一片连绵的丘陵之上,有绿水青山、自然矿藏。20世纪,为发展毁山断流,青山变苍茫。地面满是矿坑,填满的不是红壤,而是乡的眼泪。如今,茶满山,花遍野,清湖荡着蓝天;旅客络绎不绝,发展潜力巨大。为何家乡变成美不胜收的“桃花源”?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各地调查研究,用脚丈量山野,寻找发展的“金钥匙”;因地制宜,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留下“八八战略”,带动浙江赶乘时代巨轮,踏浪而行。乡的记忆并不曾模糊,总记得幼时在未装修的水泥地上跑来跑去的童真童趣,以及容易断电的电视、
2024年09期 No.945 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崔明哲;
<正>有这样一种声音,一经提出,即刻引得世界范围内积极响应;有这样一种声音,历经十年,在世界格局激荡变化中响彻大地;有这样一种声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平台。这就是“一带一路”的声音。绿色的倡议,和平的发展“一带一路”倡导走绿色之路、和平之路。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新平台,将绿色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每一步。我们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致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尚和合,求大同。独行快,众行远。十年来,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生机。“一带一路”承载绿色和平的梦想,引领绿色和平的未来。
2024年09期 No.945 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芯汝;
<正>北京大学一直是我的理想大学,也是我父母相遇相知的母校。前段时间,作为全国高中生的二百四十分之一,能在“线上燕园”与各位同学、辅导员和教授相遇,我感到十分光荣与幸运。这次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培育了综合素养。几天的课程让我明白,学习国际关系不仅可以了解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还能培养大局观。于我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课当属张清敏教授的“认识外交,走进国关”。因为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刚开始通过模联接触国关时,
2024年09期 No.945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亿霏;
<正>泱泱华夏,五千年浩荡。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发生了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代代仁人志士躬身实践、上下求索,叙写波澜壮阔的历史,吾辈青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将走向世界舞台,承先辈鸿鹄之志,书我辈中国好故事。犹记新冠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最美逆行”是神州大地最动人的风景。作为白衣战士的“摆渡人”何尝不是最可爱的人?我身边有一位志愿者小哥,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候,站出来加入“志愿一帮一”活动,
2024年09期 No.945 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庞文哲;
<正>甲辰龙年,“北国好风光”黑龙江省掀起一波文旅热。从冻梨摆盘到甜豆腐脑,从人造月亮到小暖房子,从冰雪世界到热情好客,哈尔滨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找准角度,把握机遇,立时代潮头,展北国风光。勇立潮头,实干争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哈尔滨市坚持群众路线,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以热情好客迎文旅热潮,“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2024年09期 No.945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凡真;
<正>中国人从未放弃对遥远天际的探索。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十七号,中国航天以更加慷慨有力的步伐昂扬前进。伟大事业滋生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中国航天事业凝聚的航天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科技创新,自力更生科技创新、自力更生一直是中国航天人的坚持,是我国载人航天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20世纪初,尽管我国已经掌握大推力火箭和返回式卫星等基础技术,但对载人航天这个航天领域的难题却几乎从零开始。即便如此,中国航天人还是大胆提出制造一步跨越国外近40年发展历程的伟大设想。
2024年09期 No.945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梦薇;
<正>鲁迅曾经在文章中给“路”下定义:“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这也就是说,只有不陷窠臼、勇于探索,才能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实现梦想。每个人都应坚定信心,朝着预设目标不断前进。若一味踏着别人的脚印行走,可能误入与目标方向截然不同的歧途。我们应奋力成为自己、深入思考、开阔眼界,为实现梦想孜孜以求、久久为功。“泥腿子院士”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时饱受争议,
2024年09期 No.945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奕粼;
<正>在横跨东西南北的冬天,幅员辽阔的中国处处是美景。2024年,哈尔滨爆火,“辽辽”和“吉吉”的网友不遗余力地夸赞尔滨,尔滨给“南方小土豆们”真诚建议:先飞辽吉适应温度后再坐高铁转战哈尔滨。尔滨向“辽辽”借了凤凰,向内蒙古借了骆驼,连鄂伦春族的驯鹿也请出来巡游。哈尔滨的星星之火,不仅照亮东北的千里冰封,还点燃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火焰。哈尔滨,是冰与火的交融。素有冰城之称的哈尔滨,冷是常态,突然“火”了。可是,我们看到冰雪大世界中晶莹剔透的冰居然存了一整年,
2024年09期 No.945 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少强;
<正>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融合思政教育具有深远意义。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丰富文学教学的内涵,还能为思政教育提供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视角。其价值体现在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学生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理解,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文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成为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新时代青年的关键途径。换言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旨在通过文学的丰富内涵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同时培育其综合思维和道德观念。这种教育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不仅加强文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使思政教育更生动、更具吸引力。
2024年09期 No.945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屾;
<正>新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可全天候向受众提供多元信息,具备较强的及时性和互动性,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目前,新媒体正在改变大学生的娱乐和学习习惯,对传统高职高专教育提出更高要求。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可借助新媒体优化教育方法,促进思政课纵深发展,增强高职高专思政课吸引力,进而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积蓄力量。李书华、石丽萍所著《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研究》一书,2019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阐述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三章概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
2024年09期 No.945 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顾抗;
<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在关注中小学生成长轨迹的同时,以其乐于接受的教育模式进行分层式教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需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着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真理,在真理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使道德与法治课真正回归生活,更好地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为中小学立德树人工作奠基。钟守权所著《传承与发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初论》一书,2018年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在梳理总结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法治教育的形势和任务,
2024年09期 No.945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8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世德;
<正>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既有机遇,又有挑战。高校教师可通过采用前沿热点问题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和学生个性化教育等策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和吸引力,更好地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参与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培养更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陈旭、刘宁宁、杨若琳所著《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一书,2023年由线装书局出版。全书从高校思政教育基础理论介绍入手,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原则及提升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2024年09期 No.945 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孔洁;李鲁静;
<正>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极大程度拓宽了高校思政课教学空间和时间,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接触新媒体技术的频率较高。新媒体技术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既有利于教师基于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又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走进大学生生活,还有利于建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模式,为高校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良好基础。张春宇所著《“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学创新路径研究》一书,2022年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五章。第一章梳理高校思政教学现状及问题。
2024年09期 No.945 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乐平;
<正>基于新时代背景,高校对开展综合改革提出新要求。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高校必须培养创造能力强、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想要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应重点突破常规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安排,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化解思政教育创新难题。其目的是通过深度挖掘各专业、各课程中隐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在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同时,切实发挥多主体协同育人效能,让高校改变只注重灌输学科知识、不注重培育学生其他能力的现状,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的时代新人,达到协同发展学生教育管理与课程思政的高度。
2024年09期 No.945 8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丽阳;
<正>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思政教育,并颁布相关政策为高等院校深化思政教育提供明确方向。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艺术专业学生均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如果采用传统思政教学模式开展艺术课程教学,很难突出课程特色与针对性、贯彻因材施教育人理念。因此,高等院校要掌握好艺术课程教学规律,明确艺术专业学生思维想法和行为特征,以此为依据推进思政改革。鉴于此,
2024年09期 No.945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7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聂晨;
<正>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是对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与深化,不仅能提升学生英语语言技能,还能通过英语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英语教学,旨在创设多维度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这种融合的价值体现在拓宽学生全球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024年09期 No.945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饶才骏;
<正>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主要探讨如何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张琳所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一书从这一问题出发,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基础与创新路径,给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指导。该书实用性和创新性兼备,以简明扼要的逻辑框架深层次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并从二者融合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全书共五章。第一章系统概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征、意义、问题、对策及教育模式;
2024年09期 No.945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任然;
<正>在“大思政”格局构建阶段,高校艺术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于守正创新中促进思政元素与艺术教育有机融合,加强大学生对思政元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构建具备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高校艺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创新与发展势在必行。由于艺术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独特性特征,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既要加强对艺术专业的综合性考量,又要确保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确保党对高校的全方位领导,有效增强思政元素影响力和辐射力,切实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促进我国高校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持续提升。
2024年09期 No.945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铮;
<正>高校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构成,拥有相同教育对象和教育使命,具有融合可能性,使高校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成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应然举措。马俊平所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研究》一书,2018年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七章。前三章为理论概述,主要阐释协同育人的内涵、高校思政教育本质和特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特点、发展历程、现状、问题及原因等;第四五章主要研究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六七章分析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问题及原因,
2024年09期 No.945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吴春花;
<正>双元制教育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也是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核心所在。伴随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及产业升级转型,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双元制教育强调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校园理论学习和企业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学生身份和职工身份有效转换,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借鉴的模板。但是,双元制教育体系组成、学生入学方式等均与我国教育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在厘清双元制基本特征及特殊优势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及教育状况,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先进经验与核心内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2024年09期 No.945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莹;
<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要求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与动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优质人才,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化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实际情况,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青年观,对当代青年人为党和国家事业不懈奋斗产生巨大激励作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具有指导价值。伍安春所著《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视域下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一书,202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七章,
2024年09期 No.945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京晶;韩建伟;
<正>基于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愈发舒适与优越。然而,温室里培养的大学生多数不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良好的职业素养,缺乏投身制造业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高校应坚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基本原则,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素养,是高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形成自身特色、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需要。孙晓玲所著《新时代工匠精神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研究》一书,2021年由时事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新时代工匠精神内涵探究篇”和“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思政课融合篇”。
2024年09期 No.945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金娥;
<正>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保障,直接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推动国家建设的指导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教育管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2024年09期 No.945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温瑞;冯雪梅;
<正>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肆意歪曲和否认历史的有害社会文化思潮,会消解学生唯物史观,动摇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弱化文化自信。新时代,高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建设明显增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空间虽被不断挤压,但其并未销声匿迹,而是以传播手段网络化、传播内容碎片化、思想表达隐匿化、外在表现娱乐化等新的表现形式呈现。高校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筑牢政治忠诚,使学生形成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温国政所著、
2024年09期 No.945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杨四毛;
<正>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任务。高校思政教育有职责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底蕴。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重大课题。这需要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找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内在契合点,并在此基础上,有效优化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设计。最重要的是,探索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有机结合的基本前提是两者具有一定内在契合性。从育人角度看,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价值旨趣一致。德育是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
2024年09期 No.945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